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画教学设计部编教材人教版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太阳家族的初步探索,了解各种天体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与博大,激发学生对无限宇宙的探索兴趣和无限遐想。

教材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太阳是一颗恒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等;

2、探究太阳家族,了解行星的定义,多渠道探索行星等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

3、制作太阳系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学会利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太阳家族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太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设计制作太阳家族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搜集资料和探索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浩瀚宇宙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爱提问、爱思考的思维品质;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科学问题的挑战精神。

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的构成;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及运行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搜集和整理资料探索太阳家族的奥秘。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1)各色的橡皮泥、纸板、铁丝、圆规、彩笔等。

(2)搜集资料或上网查阅关于太阳家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记录在科学记事本上。

2、教师准备:

课件:(1)太阳家族示意图(2)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质量的比较数据表。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出示课题

1、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2、学生揭示谜底,贴太阳图画,揭示课题:

10、太阳家族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太阳知识的回顾,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提出要求: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太阳家族的资料和图片,想不想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分享一下你的研究成果!我提两点建议:(1)组内同学一个一个地说,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并简单记录下自己没搜集到的内容。(2)最后各组推选一名“最佳解说员”面向全体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2、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最佳解说员”班内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比一比,谁说的更具体、生动,但不要重复同学讲过的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自主搜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和图片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相互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的建议”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发言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相互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探究太阳家族

1、谈话:聪明的孩子会提问题,也爱思考问题。关于太阳家族,你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想问吧?你不妨提出来,看谁能帮你解答,有问题的主动提出来,能回答的大胆来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再继续研究。同学们一个一个来,这个环节咱要评一评“科学小博士”,你可要好好表现呀!

2、学生互相提问,自主解答。(教师参与评价、纠正和解答:评价学生的问题有价值,表扬知识面宽的学生,启发学生相互纠正错误认识。)

问题预设:(1)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会发光吗?(2)是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有卫星呢?(3)太阳是怎样产生的?(4)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

3、播放课件: (1)太阳家族示意图

边观察边思考:你发现这些行星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点?八大行星的运行有什么规律?你还有什么发现?

(2)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质量的比较数据表。

看数据表分析: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最远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地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

)、(

);地球的卫星是(

)。

4、游戏:“八大行星自我介绍”( 选定9个学生上台,以“太阳”为中心作“自我介绍”,“太阳”自我介绍后各“行星”依次运行至“太阳”前自我介绍。)

5、评选科学小博士。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学生互相提问,自主解答,培养学生勇敢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利用课件直观展示太阳家族的运行轨道便于学生发现行星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八大行星自我介绍”的游戏更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玩中学”让学生对八大行星的运行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四、制作太阳系模型

1、思考:怎样制作一个既漂亮又实用的太阳系模型,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画轨道图时注意轨道间的距离要合适,做八大行星模型时注意区分颜色和大小。)

3、制作,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制作模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动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五、拓展活动

让我们利用活动课时间办一期太阳家族粘贴画展览。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努力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课上自由发问,学生各抒己见,探究味很浓。

3、探究手段灵活、有感染力,课件制作直观、精致,吸引学生眼球;将枯燥的科学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只有做到了“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齿轮并进行实验;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学会合作交流;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齿轮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齿轮组、钟表模型、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有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导入活动

1、猜一种蔬菜。

逐步出示胡萝卜的特征,学生猜测,最后揭示谜底—胡萝卜。

2、出示胡萝卜片。

提出活动指向:一个轮子带动另一个轮子转动。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活动

1、制作齿轮。

(1)出示制作材料: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 学生说一说制作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出示制作温馨提示。 (3)学生展示制作的作品。 (4)评价学生制作的作品。

2、齿轮结构。

(1)出示教具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

师:老师也制作了两个带齿的轮子,像这样的轮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齿、有槽、能严密的咬合......(2)教师适时出示轮齿、齿槽、啮合。 师:我们把这样的轮子称作为“齿轮。 (3)板书:齿轮

3、研究齿轮

(1)大家看,我用力拨动大齿轮,小齿轮也转动。小齿轮转动的力量是怎样得到的?(是谁传递的? ) 板书:传递力

(2)能正常转动的齿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机械中齿轮的制作标准及要求 (3)出示我国齿轮的制作发展历史。 (4)出示临沂市科技馆中的齿轮转动的视频。 (5)生活中的齿轮。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出示生活中齿轮的图片,并播放机械钟表、自行车、三球仪中齿轮的转动情况。

(6)研究齿轮的作用。 对于齿轮,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研究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向,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指向。 ★提出问题:齿轮有什么作用? ★猜想假设: 出示两张齿轮转动的动态图片,让学生猜想。 猜想小结:方向相反、速度不同。 板书:向相反、速度不同。 ★制订方案:

(1)出示实验材料:小齿轮、中齿轮、大齿轮。

(3)提出设计建议:从齿轮组合的方法、观察齿轮转动速度的方法、观察齿轮转动方向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3)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参与。 (4)交流实验方案。

齿轮组合的方法:两个相同、一大一小、一大一中一小 观察齿轮转动速度的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 观察齿轮转动方向的方法:先做标记,后数圈数。 ★实施探究:

学生说一说实验要注意事项。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跟进指导。 ★展示交流:

学生上台交流小组的实验情况,一个汇报实验情况,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教师适时点拨、板书。 ——改变速度 ——改变方向

★逻辑推理:多个齿轮串联的转动方向。 (1)出示六个齿轮串联的图片。 (2)学生说说它们转动的方向。

(3)出示六个齿轮串联的模型,验证学生的推理。

三、自由活动

(1)活动指向:机械钟表里面至少得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么组合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说一说。 (3)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打开齿轮模型, (4)学生根据打开的机械钟表再说一说。

(5)教师PPT出示机械钟表里面齿轮的个数和组合情况。

四、拓展活动

搜集各种齿轮,继续研究它们的作用,尝试组装一架小机器。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谁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材分析: 通过探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水。 师:对于水你了解多少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是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师:认识水之前,同学们要先帮老师一个忙,分辨一下这三个杯子里哪杯装的是水。

师:首先看它们像不像水?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观察后回答:透明的、没有颜色。

师:其实它们分别是一杯清水,一杯白酒和一杯盐水,想要把它们正确的分开,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步骤。

师:回答的很好,观察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正确的步骤是一看、二闻、三尝。

师:怎样判断无色的液体是不是水呢? 生;讨论后回答可以闻可以尝 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品尝。

1、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

2、出示实物:橡皮、木头、牛奶、冰块、酱油,比较它们与水的异同点。 同学们帮助老师准确的找到了哪杯是水,老师奖励大家可以玩一玩水,听规则:可以把烧杯里的水倒入一个空烧杯里,红钢笔水也从烧杯里倒入另一个空烧杯里,观察一下,感受一下。

对比的观察感受一下,一块橡皮从一个烧杯倒入另一个空烧杯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水、红钢笔水能流动,橡皮不能流动。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像水、红钢笔水这样能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水有形状吗?

师: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初步的认识了水,老师又有了一个疑问:能够流动的水有没有形状呢?

生答有/没有,师问烧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教师举着烧杯水) 用多种形状的杯子盛水,水是什么形状的?(在烧杯中是圆柱型,方杯子里是长方体,平地烧瓶,锥形瓶等)

水有形状,只是水的形状不固定,他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三)综合应用: 自然界中哪里有水?

天上、地下、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

其实地球上水的分布非常的广泛,如果把咱们教室看做地球,其中就有三排是水,只有这一排才是我们生活的陆地,水的面积占到了地球的3/4,所有地球又可以称为水球。

我们发现地球上的水真多,假如我们把地球上的水看做100毫升,淡水仅仅只有3毫升,这其中还包括了我们人类不能利用的地球南北极的冰川,深层的地下水,去除它们只剩下我们能够利用的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0.3毫升。

同学们,我们能利用的水资源丰富吗?

所以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的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同学们在家里有没有力所能及的保护水资源的好点子? (四)课后拓展:

安排学生课后调查“一个苹果里有多少水”。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4

5、凸透镜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新授:

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七、布置作业:学生制作土照相机

1.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3..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

4.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