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元旦节的起源与文化来历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元旦节的起源与文化来历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元旦对我们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旦节的起源与文化来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元旦节的起源与文化来历

元旦节的起源与文化来历

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等的不同,过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样,如,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则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这也使世界更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也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中国元旦的风俗有哪些

一、屠苏酒

屠苏酒,是元旦的时候要喝的一种酒,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有些地方,还传为神话,认为屠苏酒不但能防治百病,而且可赐吉祥、降福祉。

二、胶牙饧

汉族岁时食品。流行于全国各地。“饧”即古“糖”字,历史悠久,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欢。

三、饺子

饺子是元旦必备食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为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是中华美食的代表。

四、年糕

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在元旦吃年糕,寓意生活越来越来好,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旦节出行要注意什么

一、合理安排出游。通过权威渠道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交通情况、旅游景区开放情况、门票预约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准备必要的常用药品,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停止游览,出现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二、做好个人防护。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准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参观游览时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减少触摸公共部位,不触碰口鼻眼。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纸巾或手肘遮掩。不随地吐痰。

三、注意消防安全。入住宾馆饭店时,了解宾馆饭店消防疏散通道,不躺卧在沙发上、床上吸烟,不乱扔烟头,注意用电安全。参观游览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户外旅游注意防火避灾,不在野草较多、树叶堆积等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烟、烧烤或者使用明火。

四、关注出行安全。驾乘机动车途中系好安全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携带违禁物品。自驾出游做好车况检查,切勿带故障上路。驾驶机动车注意力集中,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控制车速,注意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带来的事故风险,做到安全驾驶、文明行车。

五、增强安全意识。冬季出游,做好防寒保暖。参加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项目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活动,并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量力而行,不做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举动。不前往没有正式开发开放接待旅游者、缺乏安全保障的“野景点”和违规经营的私设“景点”。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